以下內容轉載自:音樂摩人‧黃婷


上週寫棒球音樂文章,提到張雨生,意外獲得廣大網友的迴響,把我嚇了一跳。十多年來,雨生對我而言已經是生命中的一部份,到現在我依然時常聽他的歌、讀他留下來的文字、想念他說話的模樣、緬懷他面對生命的態度。在文字中提到他,是想也沒想的事,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,卻無意間喚起了許多人的記憶與想念。

於是我自己也再一次重新去檢視,十多年來,雨生為我的生命帶來了什麼。

  當年我模仿的染髮顏色就是這樣....

他是我人生第一個「偶像」,12歲那年看了《七匹狼》這部電影,從此模仿他到現在。說來好笑,至今我的髮型都還依然是學他的,有一次心血來潮去染髮,竟也莫名其妙堅持要跟張雨生在「口是心非」專輯造型裡一樣顏色。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變,在電視上看到雨生彈著吉他、閉著眼睛唱〈沒有煙抽的日子〉,那年暑假我就到樂器行報名學吉他了。曾聽他說最欣賞的導演是史蒂芬史匹伯,於是我看遍了這位導演的電影;又聽他說此生很想拍電影,後來我碩士就去美國念了電影研究所。

當知道雨生是政大的學生,我從國中就開始以政大為志願;雖然後來不小心考太好而上了台大,大學四年卻常常三不五時往政大跑,交的幾個大學最要好的朋友,都是政大的學生。又聽說張雨生很崇拜李敖,我也開始閱讀李敖的書,更加明白對雨生而言,所謂知識份子的氣節與內涵,是一項多麼至高無上的標準。他還讀哲學、讀杜甫,一手用安伯托‧艾可的《玫瑰的名字》寫歌詞,另一手卻拿〈總髮遊〉(出自陶淵明詩)這樣帶濃厚中國古典詩詞味的歌曲來唱頌。他對藝術的感受是中西兼具的,歌詞用字上充滿中國詩意,音樂表現上卻滿是西洋搖滾的韻味。而這些都達成一種和諧的融合,使得張雨生的音樂很早就獨樹一格。

很長一段時間,我以張雨生的形象作為成長路上的標竿。告訴自己要多讀書、要勤寫作、要誠懇待人、要澹泊名利。一路聽他的歌、讀他的文字到大學,是他對音樂的堅持,讓我了解有一種熱情會是一輩子的。

19971112日,雨生在眾人的祝福之下辭世,死時才31歲。那年我20歲,傷心得在自己BBS上的簽名檔寫了一句話:「從此我將不再有偶像。因為,在我20歲的那一年,我的偶像死了。」那是我啟蒙歲月裡很重要的一年,雨生在那一年教了我人生最難學習的一課:生離死別。

我只當面見過雨生兩次,都是去參加他的活動(舞台劇和PUB演唱),守在後台出口跟他要簽名。當年我羞澀地與他對話,記住了他幾句短得不得了的回答,記住他清亮的聲音與誠懇的態度。如今長大的我,因緣際會進了唱片這一行,偶像歌手對我而言已不再遙遠,我對流行音樂的感覺也更加深入,才明白雨生那幾張創作專輯:「帶我去月球」、「卡拉OK台北我」、「白色才情」真真都是歷久不衰的經典。也更知道,他為張惠妹製作的專輯、寫的歌曲,是多麼卓越地表現了他對流行音樂的敏感度,和精確的直覺。

每每跟其他歌手到雨生當年錄音的地方工作,我常想,如果雨生還活著,現在一定也還在做音樂,或許我就能夠有機會與他合作,至少,當面觀摩他做音樂的態度,向他討教音樂製作的心得然而,他卻等不到我長大了;如今我只能自己一個人,秉持雨生的精神,繼續面對這條路。

距離張雨生去世,整整九年過去了。這九年來,還是不斷有人在想念他、在翻唱他的歌曲、在研究分析他的音樂。還是有許多新舊歌手會提起他(范瑋琪、五月天、楊培安、東方快車等),緬懷他對音樂的熱情。雖然英年早逝,但他在歌壇的地位卻從來沒有被取代,甚至日益崇高。因為在這個行業被認為漸漸沒落的時代,我們就更想念認真做音樂的人。

雨生,謝謝你為我們留下了這麼好的音樂和典範,謝謝你鼓勵了我的人生。

     張雨生作品年表:

1988  【天天想你】個人專輯
1989    【想念我】個人專輯
1992  【張雨生創作專輯帶我去月球】個人專輯
1992    【大海】個人專輯
1993    【一天到晚游泳的魚】個人專輯
1994    Live! 卡拉OK‧台北‧我】個人專輯
1994  【自由歌】新歌+精選
1995    【還是朋友】個人專輯
1996    【兩伊戰爭】雙專輯(紅色熱情+白色才情
1997    【吻我吧娜娜】舞台劇原聲帶專輯
1997  【口是心非】個人專輯


    
相關連結

Yahoo奇摩音樂通張雨生的連結http://tw.music.yahoo.com/music/artist.html?ID=2819
張雨生網站
  http://yu-sheng.org/  (收藏最完整的張雨生相關資訊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巧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