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 我們家寶貝轉寄了這封信給我
我看了一下 覺得寫得很好 所以分享給大家參考一下吧
其實這些年來 我真的還蠻慶幸當年沒有投入教職
當然 不是說老師這個工作不好
我爸爸媽媽都是老師 小時候也一直覺得自己會當老師
但是漸漸地就知道 自己不適合 XD
再加上 現在的教育環境真的會讓我抓狂吧
很多父母親都很晚才結婚 也就因此很晚才生小孩
而且很多都是只有一個小孩而已 那就變成說 很寵!!!
小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 他們可以解讀成~小孩子很活潑
小孩子在餐廳橫衝直撞 他們也可以解讀成~小孩子頑皮愛玩ㄇㄟ
小孩子在路上跌倒了 他們除了幫他上藥之餘 還要怪這個地怎麼這樣不平
小孩子被老師處罰了 他們只會問小孩子有沒有被打傷 卻~忘了問老師 為什麼他被懲罰
所以為什麼現在的社會狀況那麼多
因為過多的保護 讓小孩子越來越肆無忌憚 越來越目無尊長
不懂得什麼叫尊師重道 不懂得什麼叫做彼此尊重
當然 還是有很乖的學生 很好的小朋友
但是這個社會...真的病了 唉...
旅日畫家莊凌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,在東京、橫濱、長崎、札幌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。
莊凌獨自一個人把女兒帶大。 女兒在日本從一歲半開始上保育院直到畢業回中國上小學,她親身體驗著中日育兒方面的巨大差異。 儘管這種差異,曾經給她帶來過許多困惑,但是,看著女兒健康快樂地長大,看著她成為優秀的小學生,莊凌說,這些年的付出完全值得。而那些曾經困擾著她的「日式」育兒方式,也讓她由衷地感到讚賞。
莊凌非常慶幸女兒擁有一個真正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,她沒有強迫女兒上各種興趣班,而是更多地擁抱孩子,陪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。
儘管女兒在上小學前不會中文、不會中文拼音、不會算術,但從一年級回國後到現在,一直是班上的優秀學生。
◇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?
大小便順其自然,等待孩子的覺醒
女兒兩歲了,每天上保育園都要帶兩個大書包,一隻裝乾淨衣服,一隻裝尿布。一個班11個1到2歲的孩子, 2名老師,除了午睡用紙尿片,其他時間都用尿布,可想而知老師的工作量有多重。
我想,女兒不會大小便,一定給老師添許多麻煩,於是和老師探討。老師說:你太心急了,孩子還太小,和她講是講不通的,這時候孩子的膀胱還太小,沒有什麼感覺,也存不住尿,我們大人膀胱感到漲了,會意識到要小便,這麼小的孩子怎麼理解得了呢?
我放棄了對女兒的「訓練」,讓她順其自然,等待她的「覺醒」。女兒兩歲半時的夏天,突然就會叫「我要小便」從此很少大小便在身上。
女兒也從來沒有穿過開襠褲。很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心急的媽媽,放棄那些教寶寶早日學會大小便的努力吧。老人們讓孩子穿開襠褲,想尿就可以隨時尿的方法,更是使不得。
很多外國人來中國旅遊,看中國孩子的開襠褲是一道「有趣」的風景。中國的經濟、文化都在努力與世界接軌,我們也應該從教育寶寶開始,讓我們的現代文明生活與世界接軌,不要再讓寶寶穿開襠褲了。
◇ 給孩子穿多少衣服合適?
大冬天穿短袖光腳丫,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
記得女兒在保育園的第一個冬天,當我把孩子送到教室,老師立刻不客氣地說:她穿得太多了,活動不方便,把襪子脫了,光腳不會滑倒。東京的冬天,室內大約22-24攝氏度,室外一般在0到3攝氏度。
保育園對1-3歲的幼兒規定,冬天,內衣只能穿短袖,外罩一件絨衣,外出可以加穿一件絨背心,在室內要光腳。穿短袖內衣是因為孩子洗手常常把長袖內衣浸濕,容易著涼。3歲以上孩子穿著比較自由、內衣可以是長袖,也可以是短袖,襪子穿不穿隨意,但要穿屋內專用的布鞋。 在保育園裡,很少有孩子穿毛衣,大多是純棉的絨衣,沒有一個孩子冬天穿兩條褲子,都只有一條單褲,我的女兒也不能例外。
保育院的孩子們,無論冬、夏,牛奶、飲料全是涼的。即使是在北京的冬天,女兒早晨依然是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,也從沒有因為喝冰牛奶、冰水鬧過肚子。
女兒3歲以後,保育園「散步」的活動便多了起來。散步的日期是每月初就定好的,無論這一天陰天還是颳大風,只要不下雨,就不屬於「惡劣」天氣,老師照樣帶孩子們去散步!
孩子們散步路途之遙遠,讓我十分驚訝,二三站地,走去走回,還在公園裡玩一個小時!只要散步就是一個上午,還不讓穿大衣!女兒卻說:媽媽,我不冷,還出汗呢。
育兒書上說:給寶寶穿衣為難時,最簡單的方法,即是讓寶寶比媽媽少穿一件衣!從此,這就成了我給女兒穿衣服的標準。別擔心,孩子是個小火爐。
◇ 和小朋友打架怎麼辦?
希希打架,老師在旁邊加油
女兒一歲半入市立保育園。入園3個月後的一天下午接女兒時,我剛剛踏入教室,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對我說:「您早來一步就好了!剛才真是精彩啊!」
老師告訴我,女兒入園後,經常跟在老師身後,或與比較文靜的女孩玩,有時,調皮的男孩子搶她的玩具,她只是愣愣地看著,或者再去找別的玩具玩。
那個經常搶別人玩具的小男孩剛才又搶了她的書,她先是愣住了,坐著發呆,突然站起來衝到男孩子面前,使勁打了小男孩一巴掌,書落地,兩個孩子開始搶起來,小臉兒憋得通紅,誰都不肯放手。 老師興奮地說:「我們全班都為希希鼓掌加油呢!」「希希加油,希希加油!」也許男孩子被這聲勢嚇住,終於放棄了。
我聽了老師的敘述,有些茫然,不知說什麼好。老師看出我的表情,解釋說:「孩子之間動手是正常的。打架不好,打痛別人更不對。但是他們才不到2歲,根本聽不懂不能打架的道理,更不知道打了別人,別人是什麼感覺,所以,嘗一嘗被打的滋味,才會明白打人是很痛的,所以不能動手打人。
1-2歲的孩子動起手來力氣有限,一般只是隨手而動,沒有心計,不太容易受傷,當然,我們也會看在眼裡,絕不會讓孩子受傷。」
在保育院裡,小小一個班,只有11個孩子,其實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,孩子在這個生存環境中自覺地學習怎樣「生存」的本領,就好像是本能。 一個從沒有被人「打」過的兒童開始「體驗」被打,這是他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「事件」,做父母的用不著過於驚慌,這是他的寶貴經驗,他會漸漸認識到人與人的不同(即有的小朋友不打人),學會辨明是非,學會選擇朋友。
◇ 男女同浴?
與爸爸一起泡澡,浴室裡有各種玩具
在日本,孩子們和父親洗澡是孩子們的一大樂趣,據說日本過去很多女孩和爸爸一起洗澡到五六年級甚至到初中,這在我聽來,實在不能接受。
我的女兒與爸爸一起洗澡到6歲,我說:「你已經是個小女人了」。在這之前,經常是我給她洗澡,爸爸陪她泡澡,浴室裡有各種玩具,他們一起「過家家」、「開商店」、「打仗」、「講故事」,在浴室裡度過的快樂時光,是女兒也是父親美好的記憶。
在保育院也是同樣,3歲前,每年的夏天上游泳課,男孩女孩都是光著身體, 3歲後開始穿泳衣,但是換衣服還是在一起,他們很小就看到自己與異性的不同之處,甚至男孩女孩因為好奇互相看如何小便,老師也不大驚小怪地嚴厲斥責。
我想,從小讓孩子認識自己和異性的身體的區別,也是一種教育,當他們長大後,也會少了許多對身體的神秘感。
◇ 如何培養動手能力?
大班幫小班穿衣,玩「開飯店」的遊戲
女兒5歲升班了,喜悅之情漾溢在紅紅的小臉上。「媽媽,老師說,從今天起,我們就是大哥哥大姐姐了!」女兒興奮地向我講述「新鮮事」:今天老師選我和另外七個小朋友午睡後到2歲的「鬱金香班」,幫助小弟弟小妹妹穿衣服。 後來我知道,5歲大班的兒童,每天午覺後,有一個小組去小班幫小朋友穿衣服,其餘的人把疊好的被褥,協助老師放到壁櫃中。
日本的保育園、幼稚園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兒童之間相互交流、協作的能力。每學期都有「開飯店」的遊戲,雖然叫「遊戲」,但做出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。
「開飯店? 前兩天,孩子們用紙疊成錢包,用彩筆畫「錢」,大班的孩子還把錢包和錢送到小班的小朋友手中。
「開飯店」當天,孩子們人人帶上漂亮的小圍裙,頭上帶上三角巾。3歲的孩子把生菜洗淨,用手掰成小塊放入筐中,把煮熟的土豆剝去皮; 4歲的孩子用削皮器,削下胡蘿蔔、生土豆、的皮;5 6歲的孩子用小刀把削了皮的蔬菜和香腸切成塊,在老師的指導下煮咖喱飯、油煎香腸,還有一些孩子做蔬菜沙拉和大醬湯。
大家在小禮堂裡熱火朝天忙到中午,香噴噴的飯菜做好了。2歲的小朋友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,首先拿了「錢」來「買」飯,接下來是 3歲、4歲的孩子們,而大班的孩子給所有小朋友服務完之後,才坐下來吃飯。
其實,每學期做的飯菜都一樣,但每一次孩子們在幾天前就開始興奮地期待。
◇ 華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◇
◇ 「只要身邊有人照看就好」
很多華人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照看,沒有危險就好。其實從出生開始,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:肌膚接觸、擁抱、關注的目光、有人和他說話…… 有些華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的,他們會思維遲緩,缺乏愛的安全感。
◇ 把孩子當作比較的對象
華人父母愛面子,又想鼓勵孩子上進,於是常常說,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,成績多好。把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,只能給自己帶來不滿和痛苦,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。這種比較心理也可能導致家長之間的難以相處。
◇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
很多父母抱著傳統觀念,認為子女是屬於父母的,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。於是,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。因此,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,移動或使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,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等等。
◇ 給孩子指定發展方向
很多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,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設定的路上走。即使孩子並不適合,也不喜歡。譬如學鋼琴,譬如出國。在這些壓力下,家庭變得不快樂,親子的和諧關係被犧牲。
◇ 成績當成一切表現的指針
在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,反而是全面的能力、活力、毅力、性格,才是影響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。
◇ 認為早起很好,睡覺就是懶惰
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,但現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。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,腦力會減退。
◇ 認為孩子應該把全部時間拿來學習
有調查顯示,常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。透過處理家事,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增強,長大後比較能面對挫折。華人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,不讓孩子做家事,也就剝奪了他學習工作、分擔責任和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。
◇ 缺乏幽默感和輕鬆的一面
因為各種壓力,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。父母因為生活壓力,失去了幽默感,失去了輕鬆。親子或夫妻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,一個小矛盾就會引爆衝突。
◇ 認為父母的愛是對子女任何要求的藉口
愛不是為所欲為的藉口。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就是:我們這樣做,也是因為愛你,為你好啊。父母不該把愛當作對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擋箭牌。
◇ 認為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,不是享受
華人父母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,並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、孝順。比較正確的態度是,養孩子是一種命運賜予的享受。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,享受看著他們成長的樂趣。
我看了一下 覺得寫得很好 所以分享給大家參考一下吧
其實這些年來 我真的還蠻慶幸當年沒有投入教職
當然 不是說老師這個工作不好
我爸爸媽媽都是老師 小時候也一直覺得自己會當老師
但是漸漸地就知道 自己不適合 XD
再加上 現在的教育環境真的會讓我抓狂吧
很多父母親都很晚才結婚 也就因此很晚才生小孩
而且很多都是只有一個小孩而已 那就變成說 很寵!!!
小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 他們可以解讀成~小孩子很活潑
小孩子在餐廳橫衝直撞 他們也可以解讀成~小孩子頑皮愛玩ㄇㄟ
小孩子在路上跌倒了 他們除了幫他上藥之餘 還要怪這個地怎麼這樣不平
小孩子被老師處罰了 他們只會問小孩子有沒有被打傷 卻~忘了問老師 為什麼他被懲罰
所以為什麼現在的社會狀況那麼多
因為過多的保護 讓小孩子越來越肆無忌憚 越來越目無尊長
不懂得什麼叫尊師重道 不懂得什麼叫做彼此尊重
當然 還是有很乖的學生 很好的小朋友
但是這個社會...真的病了 唉...
旅日畫家莊凌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,在東京、橫濱、長崎、札幌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。
莊凌獨自一個人把女兒帶大。 女兒在日本從一歲半開始上保育院直到畢業回中國上小學,她親身體驗著中日育兒方面的巨大差異。 儘管這種差異,曾經給她帶來過許多困惑,但是,看著女兒健康快樂地長大,看著她成為優秀的小學生,莊凌說,這些年的付出完全值得。而那些曾經困擾著她的「日式」育兒方式,也讓她由衷地感到讚賞。
莊凌非常慶幸女兒擁有一個真正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,她沒有強迫女兒上各種興趣班,而是更多地擁抱孩子,陪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。
儘管女兒在上小學前不會中文、不會中文拼音、不會算術,但從一年級回國後到現在,一直是班上的優秀學生。
◇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?
大小便順其自然,等待孩子的覺醒
女兒兩歲了,每天上保育園都要帶兩個大書包,一隻裝乾淨衣服,一隻裝尿布。一個班11個1到2歲的孩子, 2名老師,除了午睡用紙尿片,其他時間都用尿布,可想而知老師的工作量有多重。
我想,女兒不會大小便,一定給老師添許多麻煩,於是和老師探討。老師說:你太心急了,孩子還太小,和她講是講不通的,這時候孩子的膀胱還太小,沒有什麼感覺,也存不住尿,我們大人膀胱感到漲了,會意識到要小便,這麼小的孩子怎麼理解得了呢?
我放棄了對女兒的「訓練」,讓她順其自然,等待她的「覺醒」。女兒兩歲半時的夏天,突然就會叫「我要小便」從此很少大小便在身上。
女兒也從來沒有穿過開襠褲。很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心急的媽媽,放棄那些教寶寶早日學會大小便的努力吧。老人們讓孩子穿開襠褲,想尿就可以隨時尿的方法,更是使不得。
很多外國人來中國旅遊,看中國孩子的開襠褲是一道「有趣」的風景。中國的經濟、文化都在努力與世界接軌,我們也應該從教育寶寶開始,讓我們的現代文明生活與世界接軌,不要再讓寶寶穿開襠褲了。
◇ 給孩子穿多少衣服合適?
大冬天穿短袖光腳丫,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
記得女兒在保育園的第一個冬天,當我把孩子送到教室,老師立刻不客氣地說:她穿得太多了,活動不方便,把襪子脫了,光腳不會滑倒。東京的冬天,室內大約22-24攝氏度,室外一般在0到3攝氏度。
保育園對1-3歲的幼兒規定,冬天,內衣只能穿短袖,外罩一件絨衣,外出可以加穿一件絨背心,在室內要光腳。穿短袖內衣是因為孩子洗手常常把長袖內衣浸濕,容易著涼。3歲以上孩子穿著比較自由、內衣可以是長袖,也可以是短袖,襪子穿不穿隨意,但要穿屋內專用的布鞋。 在保育園裡,很少有孩子穿毛衣,大多是純棉的絨衣,沒有一個孩子冬天穿兩條褲子,都只有一條單褲,我的女兒也不能例外。
保育院的孩子們,無論冬、夏,牛奶、飲料全是涼的。即使是在北京的冬天,女兒早晨依然是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,也從沒有因為喝冰牛奶、冰水鬧過肚子。
女兒3歲以後,保育園「散步」的活動便多了起來。散步的日期是每月初就定好的,無論這一天陰天還是颳大風,只要不下雨,就不屬於「惡劣」天氣,老師照樣帶孩子們去散步!
孩子們散步路途之遙遠,讓我十分驚訝,二三站地,走去走回,還在公園裡玩一個小時!只要散步就是一個上午,還不讓穿大衣!女兒卻說:媽媽,我不冷,還出汗呢。
育兒書上說:給寶寶穿衣為難時,最簡單的方法,即是讓寶寶比媽媽少穿一件衣!從此,這就成了我給女兒穿衣服的標準。別擔心,孩子是個小火爐。
◇ 和小朋友打架怎麼辦?
希希打架,老師在旁邊加油
女兒一歲半入市立保育園。入園3個月後的一天下午接女兒時,我剛剛踏入教室,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對我說:「您早來一步就好了!剛才真是精彩啊!」
老師告訴我,女兒入園後,經常跟在老師身後,或與比較文靜的女孩玩,有時,調皮的男孩子搶她的玩具,她只是愣愣地看著,或者再去找別的玩具玩。
那個經常搶別人玩具的小男孩剛才又搶了她的書,她先是愣住了,坐著發呆,突然站起來衝到男孩子面前,使勁打了小男孩一巴掌,書落地,兩個孩子開始搶起來,小臉兒憋得通紅,誰都不肯放手。 老師興奮地說:「我們全班都為希希鼓掌加油呢!」「希希加油,希希加油!」也許男孩子被這聲勢嚇住,終於放棄了。
我聽了老師的敘述,有些茫然,不知說什麼好。老師看出我的表情,解釋說:「孩子之間動手是正常的。打架不好,打痛別人更不對。但是他們才不到2歲,根本聽不懂不能打架的道理,更不知道打了別人,別人是什麼感覺,所以,嘗一嘗被打的滋味,才會明白打人是很痛的,所以不能動手打人。
1-2歲的孩子動起手來力氣有限,一般只是隨手而動,沒有心計,不太容易受傷,當然,我們也會看在眼裡,絕不會讓孩子受傷。」
在保育院裡,小小一個班,只有11個孩子,其實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,孩子在這個生存環境中自覺地學習怎樣「生存」的本領,就好像是本能。 一個從沒有被人「打」過的兒童開始「體驗」被打,這是他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「事件」,做父母的用不著過於驚慌,這是他的寶貴經驗,他會漸漸認識到人與人的不同(即有的小朋友不打人),學會辨明是非,學會選擇朋友。
◇ 男女同浴?
與爸爸一起泡澡,浴室裡有各種玩具
在日本,孩子們和父親洗澡是孩子們的一大樂趣,據說日本過去很多女孩和爸爸一起洗澡到五六年級甚至到初中,這在我聽來,實在不能接受。
我的女兒與爸爸一起洗澡到6歲,我說:「你已經是個小女人了」。在這之前,經常是我給她洗澡,爸爸陪她泡澡,浴室裡有各種玩具,他們一起「過家家」、「開商店」、「打仗」、「講故事」,在浴室裡度過的快樂時光,是女兒也是父親美好的記憶。
在保育院也是同樣,3歲前,每年的夏天上游泳課,男孩女孩都是光著身體, 3歲後開始穿泳衣,但是換衣服還是在一起,他們很小就看到自己與異性的不同之處,甚至男孩女孩因為好奇互相看如何小便,老師也不大驚小怪地嚴厲斥責。
我想,從小讓孩子認識自己和異性的身體的區別,也是一種教育,當他們長大後,也會少了許多對身體的神秘感。
◇ 如何培養動手能力?
大班幫小班穿衣,玩「開飯店」的遊戲
女兒5歲升班了,喜悅之情漾溢在紅紅的小臉上。「媽媽,老師說,從今天起,我們就是大哥哥大姐姐了!」女兒興奮地向我講述「新鮮事」:今天老師選我和另外七個小朋友午睡後到2歲的「鬱金香班」,幫助小弟弟小妹妹穿衣服。 後來我知道,5歲大班的兒童,每天午覺後,有一個小組去小班幫小朋友穿衣服,其餘的人把疊好的被褥,協助老師放到壁櫃中。
日本的保育園、幼稚園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兒童之間相互交流、協作的能力。每學期都有「開飯店」的遊戲,雖然叫「遊戲」,但做出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。
「開飯店? 前兩天,孩子們用紙疊成錢包,用彩筆畫「錢」,大班的孩子還把錢包和錢送到小班的小朋友手中。
「開飯店」當天,孩子們人人帶上漂亮的小圍裙,頭上帶上三角巾。3歲的孩子把生菜洗淨,用手掰成小塊放入筐中,把煮熟的土豆剝去皮; 4歲的孩子用削皮器,削下胡蘿蔔、生土豆、的皮;5 6歲的孩子用小刀把削了皮的蔬菜和香腸切成塊,在老師的指導下煮咖喱飯、油煎香腸,還有一些孩子做蔬菜沙拉和大醬湯。
大家在小禮堂裡熱火朝天忙到中午,香噴噴的飯菜做好了。2歲的小朋友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,首先拿了「錢」來「買」飯,接下來是 3歲、4歲的孩子們,而大班的孩子給所有小朋友服務完之後,才坐下來吃飯。
其實,每學期做的飯菜都一樣,但每一次孩子們在幾天前就開始興奮地期待。
◇ 華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◇
◇ 「只要身邊有人照看就好」
很多華人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照看,沒有危險就好。其實從出生開始,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:肌膚接觸、擁抱、關注的目光、有人和他說話…… 有些華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的,他們會思維遲緩,缺乏愛的安全感。
◇ 把孩子當作比較的對象
華人父母愛面子,又想鼓勵孩子上進,於是常常說,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,成績多好。把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,只能給自己帶來不滿和痛苦,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。這種比較心理也可能導致家長之間的難以相處。
◇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
很多父母抱著傳統觀念,認為子女是屬於父母的,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。於是,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。因此,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,移動或使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,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等等。
◇ 給孩子指定發展方向
很多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,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設定的路上走。即使孩子並不適合,也不喜歡。譬如學鋼琴,譬如出國。在這些壓力下,家庭變得不快樂,親子的和諧關係被犧牲。
◇ 成績當成一切表現的指針
在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,反而是全面的能力、活力、毅力、性格,才是影響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。
◇ 認為早起很好,睡覺就是懶惰
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,但現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。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,腦力會減退。
◇ 認為孩子應該把全部時間拿來學習
有調查顯示,常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。透過處理家事,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增強,長大後比較能面對挫折。華人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,不讓孩子做家事,也就剝奪了他學習工作、分擔責任和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。
◇ 缺乏幽默感和輕鬆的一面
因為各種壓力,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。父母因為生活壓力,失去了幽默感,失去了輕鬆。親子或夫妻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,一個小矛盾就會引爆衝突。
◇ 認為父母的愛是對子女任何要求的藉口
愛不是為所欲為的藉口。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就是:我們這樣做,也是因為愛你,為你好啊。父母不該把愛當作對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擋箭牌。
◇ 認為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,不是享受
華人父母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,並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、孝順。比較正確的態度是,養孩子是一種命運賜予的享受。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,享受看著他們成長的樂趣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